- 當前位置:首頁
- 出版物
我所理解的城市



代序:我所理解的城市
這篇文章是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李鐵作為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咨詢專家,給中央領導同志寫的一封信,信中對主展館設計方案和思路提出了修改建議。幸運的是,中國館接受了他的意見, 對主展館的設計思路進行了充分調整,采納了他提出的關于使用“清明上河圖”的建議。
2009年6月底,有幸參觀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場館建設工地。在這個以城市為主題的國際博覽會上,中國的城市發展究竟以什么樣的姿態出現?中國館展出的中國發展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是不是能真正地體現出中國要素的線索和清晰的脈絡,并能很好地以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展示出來,引起了我深深的好奇。在參觀了中國館的模型并到現場體驗了這個龐大的倒金字塔式的建筑之后,我被強烈地震撼了。震撼的原因是,建筑本身以及所表達的符號,不僅僅展現的是中國的元素,而更多的是中國古老的文明,中國城市的發展脈絡。幾千年來集權和皇權對中國城市所產生的影響,無一不在這個建筑中留下讓人刻骨銘心的痕跡。雖然建筑設計師似乎沒有考慮這么多,他可能考慮的是中國的宮殿式建筑如何以現代的方式表現出來,但是建筑形態中無形的元素、無形的文化和文明的根基,中國城市中最典型的帝國行政分支的節點,紛紛地在這個建筑中被無限地張揚甚至放大,以至于其他國家所有現代的飄逸的場館設計,在這里全都被無情地壓制了。古老的帝國,在現代的今天,當處于世界經濟發展獨領風騷的位置時,其深厚的文化、文明居然仍然表現著她的統治力。而這個統治力恰恰在一個貌似無意的設計中,或者在經典的建筑文化內涵中,被刻意地表現出來。震撼之余,如何要達到表里如一,如何使中國的城市以另一種厚重的形態,進入到中國館的內部設計中,可能是組織者、管理者面臨的一個更加艱難的考驗。在交流之后,我感覺到有必要對于城市的理解談談自己個人的看法,以供參考。
一、城市名詞的含義
城市,按照經濟學的理解,是一定規模的要素在開放的空間形成的集聚。通俗地來理解,要素是指產業、人口、資本等。一定規模當然是要達到一定的量。在美國,申請成立一個城市,至少要3000人以上。開放的空間,說明城市一定不是封閉的,這里人口和資本是自由流動的, 產業的所有權也是開放性的,不能限于成員內部所有。有些村莊和合作社組織,人口也很多,但是內部的資本不能自由流動,嚴格限制在社區成員內部流轉,社區人員的進入也受到諸多的條例和規則的限制,因此我們只能認為這是一個村莊或社區等。從歷史上看,歐洲的封建領主所建立的城堡,雖然里面居住的人口也不少,也進行了嚴格的社會分工, 由于產權的封閉,社區成員內部的階級關系,我們很難把城堡界定為城市。而現代社會如西班牙的蒙特拉貢合作社,江蘇的華西大隊、北京郊區的馮村等,我們只能把這些定義為社區或者村莊。
如果從中文的字面上理解,城市的概念可能更為明確,可能會在你的大腦中形成一個自然的影像?!俺恰憋@然是指被城墻所包圍的空間, 無論是在現實的古城,大的有西安,小的有平遙、鳳凰古城等。在北京、南京等重要的古都,雖然城墻絕大部分被拆了,但是城門還部分地保留,依稀能夠看到古老的城墻的影子?!笆小本透美斫饬?,一個很多人在這里進行交易的市場。雖然現在市場已經發育到無形,可是傳統的市場仍然廣泛地分布在各類城市的內部和廣大的鄉村地區。兩個字的結合,無疑地告訴了我們,過去的城市是什么樣子,給人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城市的起源也清楚地被這兩個字的含義所包容。
更深一步地理解,在城市發展的初期,城和市兩者之間也一定有必然的聯系。有城必有市,因為在城內居住的人口,已經脫離了農業、游牧業和采集業,必須要通過交換來獲得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在城里有
許多市場和滿足市場行為的店鋪。而有市必有城,就是當人們在一個固定的交易地點長期交易,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后,必然會建立城墻來保護自己通過交易產生的剩余物或者財產。面對貪婪的人類,掠奪在文明初期以至后來很長的時間內,已經成為文明的一個習性,所以由城來保護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進入到現代社會以后,特別是人類社會從冷兵器時代過渡到熱兵器時代以后,城市的概念可能要得到重新的認識,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含義要遠大于字面的理解。因為城墻在導彈和各種現代兵器下沒有任何意義,它只是作為一個歷史的印跡或者文明的遺跡保留在人們的腦海、記憶中,或者作為參觀旅游的景點。雖然市場還廣泛地存在,但是廣義的市場更是通過現代的技術和手段大隱于無形之中,我們再也不能根據傳統上對市場的理解來判斷城市的大小和是否存在。因此從城市的發展脈絡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種解釋,可能還會更多,但是只有從字面延伸到經濟學和社會學領域,對城市定義的理解才更為簡潔、明確。
二、城市的起源和發展
我認為,第一點中的城市起源和農業是有著密切聯系的,其余兩點不太理解。
聽取中國館負責同志的介紹之后,我對現有的幾個設計方案產生了疑問。一是關于農業和城市的關系。簡單地用水稻來表示所謂的城鄉一體化和城市起源,肯定是牽強附會了。二是以磚窯和小橋作為城市起源的重要象征性元素,顯然也比較膚淺。三是對以“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來構筑整個中國城市發展歷史的基本理論框架,更是不能理解,因為城市的發展,在世界城市史上更代表著人的自由價值的體現。而在中國,皇權下的帝國行政分支,也遠非是一個“天人合一”的哲學觀能夠涵蓋的歷史內容。
首先,城市的發展和農業社會不一定有必然的聯系。因為人類的歷史從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角度來講,農業不是唯一的內容。歐洲的游牧業、采集業、捕魚業等,非洲的園藝業和采集業,古代中國的歷史中除了農業,也有游牧業和采集業。所謂農業的發展只是滿足人類的基本生存最穩定和重要的保證之一,而不是全部。但是城市的形成更有復雜深刻的歷史文化和文明的背景,也有很重要的社會因素。民族、種族和氏族對于地域領土的擴張和權力的膨脹,是導致文明沖突的重要原因。而文明沖突的結果就是戰爭導致了防御性設施的出現,這里防御不僅僅是保護財產和農業的剩余物,更多的是精神和權力象征的占有和喪失。從另一方面看,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發生的沖突,也是防御性設施出現的重要產物。所有的沖突基于權力、種族和氏族以及財產的掠奪所導致的擴張,最終導致了王權的產生。而中國城市發展的起源,也正和王權的歷史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當秦統一六國之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而城市在中國正是王權統治的最重要的控制網絡的不同的節點和分支。
其次,城市的發展和貿易有直接的關系。在歐洲,城市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的時期,基本上起源于貿易。古希臘前后的地中海貿易和中世紀后期的地中海貿易。古代腓尼基人開辟的地中海貿易,把古代埃及的糧食運送到地中海北岸的希臘等地,交換橄欖油和葡萄酒,其重要的港口和交易地點也就是歐洲古代城市的發源地。后來在這里產生了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古希臘、古羅馬,奠定了歐洲文明的起源。在古羅馬帝國崩潰之后,經歷了近1000年的黑暗時代,地中?;浇炭刂频貐^和阿拉伯伊斯蘭文明控制地區,經歷了戰爭、封鎖,導致了地中海兩岸文明的衰落。而戰爭狀態的停滯,貿易的恢復,由威尼斯人開辟的地中海貿易, 使得中世紀城市率先在意大利興起。正是由于中世紀城市的興起,導致了城市文明影響到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相繼出現,奠定了西方現代文明的基礎。在中國,也不乏商業城市的產生,特別是宋明以后,揚州、廣州等商業城市的出現,與沿海的貿易也有著直接的關系,但是由于中國皇權力量過于強大,這些商業城市最終也演變成為帝國行政管理的重要分支。
再次,城市的產生也受到復雜的地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古代商業城市的產生一般都集中在河道和沿海的港口、交通要道的樞紐等, 傳統的集市貿易也可以醞釀著城市的雛形。我們注意到古代腓尼基人所建立的城市,基本都在地中海沿岸適合建港口的地方。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巴比倫建立在中東著名的商路上,古代埃及建立在尼羅河邊。中國的城市產生也不外于這幾個方面的原因。另外一個重要的地理因素是,一些城市所選擇的位置要有利于防御。例如,北京就是一座具有最有利于防御地形的城市。我們很難發現,農業本身和城市形成的直接聯系。當然,要保證城市的糧食供應,依托糧食重要產區會影響到城市的選址。例如,古代的長安和咸陽分別作為秦漢的首都,關中糧食的供給是一重要原因,但不是決定性的原因。因為良好的交通條件可以解決糧食的運輸問題,運河和交通干道的修建,足以彌補這一缺陷。而在歐洲,例如古希臘,并不產糧食,但是地中海的貿易,使得商品交換提供了糧食供給的保證。
從以上因素考慮,在中國館的藝術加工上,完全可以忽視所謂水稻的因素。實際上,直接表現城市的元素,可以更明了地讓參觀者進入角色。而從商品交易和防御的功能上講,有很多具象的內容可以表達城市的歷史。而小橋往往是出現在農村的典型特征性建筑物,根本和復雜的城市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磚窯既可以提供農村房屋的材料,也可以提供城市房屋的材料,在建筑歷史上可以任意發揮,但是作為城市歷史的基礎元素,可能還是很單薄。中國古代繪畫《清明上河圖》描述的古代汴京(今河南開封)商業繁榮的景象,已經充分展示了中國古代城市的特征。宋代著名詞人柳永的《望海潮》,形象地展現了宋代杭州的繁華場面。從這些詩詞、畫面中,我們怎么也找不到城市發展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城市起源中的兩個最根本的內容,城與市,很難用天人合一來涵蓋所謂的中國城市起源和發展的哲學聯系。
三、中國城市和西方城市的差異
規劃角度的比較側重點在城市形態和建筑風格上,而本文的比較側重點在管理意義上。
城和市兩個不同的元素,代表著兩種城市文明發育的歷史。在中國,城的重要性遠遠大于市,而在歐洲,市的內容要遠遠大于城。因此在歐洲產生的城市文明,可以作為目前整個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礎。而在中國,附屬于集權體制下帶有強烈行政符號的城市,勾勒出別具一格的城市發展途徑。在表象上看,雖然同樣有規模的人口、市場的交易、城市的建筑、街道和景觀。但是這種差異在幾千年的發展歷史上,已經形成的人文和制度上的差別,已經深深地滲入到所有的內在制度細節中。
中國的城市是非自治的,是中央集權管理體制下的行政分支的中心,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地域行政管理中心。歷史上攻城略地,占領了一個城市等于侵蝕了原來王朝國土的這一地域的管轄權和統治權。歐洲的城市在歷史上絕大部分享有自治的權力,此制度源于古希臘的城邦制國家。雖然到了古羅馬時期以后,共和制被專制取代,城市的自治傳統被徹底的打碎,并一直延續到中世紀末期,但是,當中世紀意大利自治城市的興起,無數個自治城市的涌現,意味著持續了十多個世紀之久的封建專制王朝的統治地位遇到了嚴峻的挑戰。正是這些城市,成為資本主義革命的載體,孕育了現代城市制度。我們看到的西方所有城市均沿襲著自治制度的傳統,這一點和中國的城市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中國的城市是有等級的,按照不同等級來劃分城市的類型。所以我們看到可能一些城市的人口很多,但是等級不一定高,除了北京、上海之外,直轄市的經濟發展水平,可能還趕不上傳統的地級城市。而一些小城鎮,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要大于一些地級城市,但是在行政等級和管理權限上,仍然處在行政等級體系的最底層,這就是中國的城市。西方的城市是沒有等級的,無論城市規模大小人口多少,互相之間沒有行政級別的限制。我們只是主觀上根據城市發展的客觀事實來認定城市的重要性與否,但是城市之間,沒有等級界限之分。其實這很清楚地表達了城市發展的不同歷史和不同的功能。中國的城市是中央集權下的行政分支,等級下的行政管理體制沿襲著傳統的行政分支的功能。而在西方,從自治城市產生那天起,城市就獨立于封建王朝的管轄之外,因此無從談起所謂的行政等級。在等級制度下,城市可以管理城市,城市有上下級之分,城市的資源分配和管理權限嚴格地服從于等級制度的要求。而在非等級的城市體系中,一切服從于市場的發育。資源的流向受市場影響,城市的管理權限取決于城市自身。
中國的城市是限制國內人口自由進入定居的。西方的城市是完全允許國內人口自由進入的,所以說中國的城市在開放性上和國外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中國的歷史上,由于城市是政治中心,中央集權的管理通過城市向農村和基層輻射,為了確保管理的效率,實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保甲、連坐制度等,所以城市的進入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即使是一些重要的人物在城市當了官,有了自己的府邸,退休后也要回到故里, 不能長期地在城市定居。雖然在清以后,城市的管理制度有了較大的松動,在民國時期完全放開,但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戶籍管理制度的強化,使得進入城市定居的難度大大增加。而在西方中世紀末期,封建領主的農奴一旦進入城市,就可以宣布自己為自由民,所以城市的開放性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傳統。正是由于開放城市人口不斷更新,從而增加了活力和競爭性。這是中西方現代城市發展史上非常大的制度差異。
中國的城市是管理農村的,而西方的城市只是管理城市的人口,農村有社區自治。因為在中國館展出的內容中要體現城鄉統籌和城鄉一體化,這可能會給世界的參觀者帶來一個好奇的問題:城市主題為什么要提到農村?因為中國的城市管理是地域性的管理,符合中國集權體制下的行政管理分支的特點,因此理解中國的城市,要了解中國的城市涵蓋著農村。雖然我們看到的是直觀的城市表象,但是在管理體制上,農村仍然在城市的管理范疇之內,統計上雖然各有特點,但是實質上是在一個管理框架之下。正是因為如此,城鄉一體化的命題是對城市的管理者提出的,就是在現代化的今天,城市的發展依賴于農村的支持,但是不能在城市發展的同時忽視了農村的發展。而這一問題在西方的管理體系中是一個不成立的問題。
中國的城市在實質內容和管理體制上與國外的城市差別甚大,諸如選舉體制、土地所有權等。但這并不是城市獨有的特點,雖然所有這些特點都影響到了城市發展的速度和發展模式。我們可以從城市發展的形態和景觀中,清晰地看到體制特點留下的鮮明印記。
四、如何正確地通過視覺的展示把握城市歷史的脈搏
城市是具象的實體,直觀的城市形象應該是展示的主要內容。但是要根據特定的歷史脈絡,清晰地理出一條線索,給予一個城市過去、現在以及未來全方位的景觀,確實需要站在歷史的高度,來描述中國城市發展的進程。問題是,展示城市到底是藝術家的任務,還是城市學家的歷史使命,或者建筑師的杰作?可能并沒有想象的那樣簡單。
我們首先要考慮到我們能看到什么,現在的可以很容易清楚地看到,但是對于過去,對于深入到城市文明的細節,我們怎樣去發現,怎樣用視覺的方式表達出來,是擺在設計者面前的一個難題。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站在城市的實體歷史基礎上進行再創作,而不是超越了城市之外或者在不了解城市發展歷史進程的情況下空洞地構思和想象。因此,藝術家的責任首先是需要學習,了解城市可能留下的歷史,現代的城市發展的軌跡,現代城市的內容以及未來城市的塑造。
如果我們運用歷史的方法把城市發展的脈絡展現出來,去尋找視覺的線索和軌跡,我們首先要考慮到對歷史、對城市包羅萬象內容的分類。那么是否可以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城市歷史中仍保留的景觀形態;在城市中所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城市發展進程中的著名人物;城市遺留下的標志性建筑(宮廷、寺院、府邸、城墻、市場等);描述城市文明和文化的歷史作品和藝術作品(書畫、詩歌、文學等);帶有城市民俗特征的傳統藝術;城市的產業;城市和自然和諧的結合,等等。
對歷史的分類,可以有助于從現存的資料中去把握很多可視的實質性內容,然后制作出能夠代表中國城市獨特的歷史長河的展示性內容。
對現實城市的發展,可能更需要進行細致的分類。雖然資料可以信手拈來,但是要從浩瀚的資料中去找出代表性的內容,更需要從宏觀的高度去把握。藝術家更多的是看中某一個點,試圖用某一種藝術方式和線索,把這些點連貫起來。但是展示本身的要求確是告知世界,中國的城市發展更實質更具震撼力的內容,這就需要多學科的努力和探索。因為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以至于社會大眾看到的城市更為直觀。畢竟中國城市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所取得的巨大的成就為世人所矚目。
我們可以把城市所取得的成就分為以下幾個類型:產業的發展,無論是工業還是服務業以至于都市農業,中國城市的產業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經濟基礎,中國城市產業的發展預示著中國城市的未來。產業的發展也是有歷史的,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的過渡,傳統服務業向金融、股票、證券以及地產、物流方面的過渡和轉型。農業的發展由傳統的單一糧食作物向豐富多彩的都市農業過渡。我們不能否定,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于農業的發展,城市的糧食消費起到了巨大的支撐作用。我們也不能不看到,80年代鄉鎮企業的發展,奠定了我國工業經濟體制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隨著城市改革步伐的加快,國有企業的改革和民營企業的發展,都為我國成為世界工廠奠定了重要的基礎。而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稅收的增長,造成了就業的大幅度增加,活躍了國民經濟,促進了城鎮化的高速發展。因此,在展示城市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把城市和其依賴的產業聯系在一起,無論是工業文明,還是都市農業或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都可以展示城市框架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現代工業、服務業和農業的發展也有無數可供我們展示的視覺內容,關鍵是如何通過藝術的形式把產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現在以及未來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城市視覺的重要展現當然也離不開城市的實體。在城市和小城鎮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可以找出無數個中國現代化城市發展的模型, 無論是建筑,還是CBD核心區的景觀,現代的街區,城市典型的景觀設計,以及和城市聯系十分密切的鐵路、高速公路和機場還有港口等。在這些方面的展示,可能有大量的素材,這些,不需要專業人員的介紹, 作為藝術家本身也可以直接地進入到角色。只不過在展示過程中,我們是按照行政等級來分類還是按照城市發展的規?;蛘呓洕系闹匾詠矸诸?,要有所取舍,防止和地方館的重復,又要抓住重點,還要前后一致,體現出一致的風格和藝術特色。要求藝術家在了解城市的歷史和未來的過程中,對城市進行宏觀的把握,進行藝術上的創新和構思,的確是一個艱難的考驗。
展現城市的發展,我們是更多地注重實體性內容,還是把人作為我們設計目標的主體,也是城市展示中一個艱難的選擇。城市的發展是由人來創造的,特別是現代城市取得的偉大成就,離不開中國人在改革開放以后進行的艱辛卓絕的努力。如何展現城市中的人,或者對于城市發展有著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可能我們需要深入細致地分析。這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創作,更重要的是站在政治學和社會學的基礎上,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來把握。共產黨在改革開放中的作用是舉世矚目的,如何刻畫黨在改革進程中的偉大作用,我們要了解30年改革開放的歷史,甚至也要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城市的發展狀況和建國前有一個對比。這是我們無法擺脫的歷史必然的要求,是中國現代城市發展的中國特色,是藝術家必須要擔負的政治責任,也是中國館必須提出的政治要求。在滿足了這個要求之后,我們對城市的社會、不同類型人群的群體分析、著名的典型人物,例如,梁思成等偉大的建筑規劃大師等,甚至包括我們對當代城市的農民工都應該有一個積極的展示。
要找出中國城市發展脈絡的詳盡特點,要區別中國城市發展進程和其他國家的不同,我們不僅僅要展現城市的現代特征,現代的基礎設施和現代的產業,也要善于去發現植根于中國城市的文明文化特點,眾多的人口,服務于這些人口的各種文化、體育、教育、公共衛生等公共服務內容,還要包括城市的社區建設。在這里,民族和文化的包容性,民俗和傳統延續性,一定不要被現代城市發展的歷史所淹沒。我們需要提供足夠的空間來展現出這些和城市共生和并存的文化內容。
我們還要面對未來,城市的發展和自然生態的和諧也是相互對應的。因此,在面向未來的時候,我們不僅要體現科技和現代化的進步而且要體現出和諧社會中最核心的因素——城市發展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其實,許多城市已經開始了這些方面的有益探索,也有一些科技研究部門和高?;蛘咂髽I,都已經進行了很多面向市場和政府的試驗,還有一些則需要藝術家去發揮充分的想象力。
最終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分類,按時間還是按內容,或者兩者結合。不管怎么說,所有這些關于城市發展的實質性內容,都應該成為藝術家創作的基礎。如果脫離了這些基礎,完全憑借藝術家的想象,我們看到的可能不會是以城市發展為主題的展覽,而是一個藝術家的命題展示空間。如果要避免這樣的悲劇發生,則需要藝術家和了解城市發展進程的人進行充分交流,要求藝術家必須清楚和明白,城市的發展是實質,是本質,是核心,藝術家所做的僅僅是對這些內容進行合適的包裝。
(2009年7月)
目錄
第一篇 關于中小城市規劃的思路
我國城鎮化規劃應重視經濟社會成本研究
關于發展規劃研究中國際比較的幾點思考
中小城市規劃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怎樣才能發展充滿活力的城鎮.
遵循城鎮發展規律,實現大城市郊區小城鎮的健康發展
順勢而為:城鎮的規劃和管理要有新思路
小城鎮的規劃要尊重科學,要以人為本
關于“城中村”規劃和改造的思考
關于廣州南沙新區考察的幾點印象
關于重慶市酉陽縣經濟帶發展規劃的幾點看法
對河南省永城市規劃的幾點看法
我們的城市因誰而生
如何做好小城市發展戰略
城市需要方便還是生態的宜居
“騰籠換鳥”和“產業升級”需要尊重規律
關于城市產業升級問題的思考
第二篇 中小城市發展思路之漫談
城市的發展與“拆遷”
城鎮的街道交通建設和城鎮的經營管理
城市中心的河流兩岸應該怎么利用
如何打造嵩縣的旅游品牌
古鎮保護和小城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對云南彌勒縣發展的幾點看法
關于崇禮縣如何打造東方“達沃斯”的幾點思考
關于對乾陵周圍景觀開發的思考.
關于南京湯泉鎮旅游開發思路的幾點意見
關于武漢江夏區覃廟小鎮開發的幾點想法
秦皇島市轄縣調研的一些感想
安徽黃山市耿城鎮考察印象
關于歙縣深渡鎮考察的印象
大廠縣城市化要注意解決農村人口轉移問題
城市化與城鄉統籌發展
關于張北縣發展思路的幾點看法
關于金澤鎮發展的幾點看法和意見
小城鎮發展如何集聚人氣
第三篇 城市發展與城鄉統籌
都市圈發展要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
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值得商榷
關于北京郊區發展的幾個問題
北京市小城鎮發展的幾點看法和意見
對上海市推進城鄉統籌和小城鎮發展的幾點想法
中小城市發展要更新理念、轉變方式
——從諸暨市發展戰略規劃談起
小城鎮建設要立足“三農”
對城市生態保護的幾點看法
從城市化發展戰略和市場化的進程看待城市工作問題
立足現實,低成本改造和發展小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