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位置:首頁
- 觀點研究
史育龍:把握南北分化趨勢,致力區域協調發展



以下觀點整理自史育龍在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第33期)上的發言。
一、區域增長態勢分化是發展進程中普遍存在的空間現象
關于如何看待當前南北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以及對原因的認識,我的觀點如下: 第一,從宏觀尺度上看,近年來全國經濟增長以速度“南快北慢”、份額“南升北降”為基本特征的區域“差距”是存在的。考慮到在不同時間斷面上觀察,區域單元間增長速度和份額的動態變化是常態,建議不用“差距”這一表達先進與落后定性的表述,采用區域“分化”。具體地,從2013年一季度開始,我國南方省份的總體增長速度開始超過北方,之后一直持續到現在。2012年北方15個省份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2.8%,2018年下降到38.5%,到去年進一步下降到35.5%的比例,大體上八年時間北方份額下降了7.3個百分點,每年接近一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在中觀和微觀尺度上,以省份為單元或者以省內地市為單元進一步做分析,都有一些例外,這說明這種分化是多層次的。在大的區域板塊中,以前的東中西和東北板塊之間有分化,板塊內部也有分化,同樣一個省份中不同的城市和地區之間同樣是有分化的。因此,不是所有南方省份都充滿活力,也不是北方地區在過去都在持續降速,因此這個問題在不同尺度上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結論?,F在研究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繼續按照以前東、中、西和東北四大板塊甚至更大尺度的南北板塊劃分,顆粒度不夠細,即使以省為單元的分析,依然有很多重要特征難以表現出來,典型的像廣東省的情況就是如此。 第二,看待南北差距擴大的現象,一是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尺度,二是要有更加客觀、多維、多層次的角度。在過去四十年的時間中,各個區域板塊間的發展速度快慢發生了多輪輪動,并不是南方一直快,北方一直慢的過程,而是不同的階段,像馬拉松賽跑開始段、中間段和最后段,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領跑者,比如像北方的內蒙古曾經在新世紀初連續8年領跑全國?,F在慢了的部分是由于在轉型關鍵節點上沒有很好地抓住機遇,以至于出現了后進的局面。未來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以后可能會重新趕上。這種分化體現了在轉變發展方式、產業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各自發展路徑的差異性。2019年8月在中財委第五次會議上,總書記在講到正確認識當前區域經濟發展新形勢時,專門談到全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省份增速放緩以后進一步南移,北方地區的GDP占全國的比重下降等現象。同時也談到了經濟和人口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聚和與之相關的發展動力極化現象,以及東北、西北資源枯竭城市和傳統的工礦城市面臨的活力不足等困難。 第三,目前所討論的區域發展格局特征主要是過去四十多年以來的發展變化成效。此前積累下來的東西,除了受資源和地理條件影響較大的農業發展格局沒有重大變化外,包括像156項工程、和“三線建設”等,這些對于現在宏觀尺度區域格局的影響已經比較有限了。因此,不難得出一個結論,目前所關注到的區域發展差距,無論是之前強調比較多的東中西的差距,還是今天所關注的南北之間的差距或者分化,主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在整個經濟實力和國家綜合國力持續增強的過程中出現的。所以要從改革的力度和開放的程度上來探尋成因,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釋出現的這種現象。由此我們看到南北方之間從區位條件到市場化程度,從資源稟賦到產業結構,從營商環境到思想觀念等各方面的差異。一言以蔽之,這些都體現了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擴大的進程中,在全球金融危機后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不同地區識變、應變和求變能力的差異。正因為這樣,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內變依然是永恒的,未來的發展格局還會出現新的特征。 二、南北分化不構成資源有序流動的阻礙 關于南北差距或南北分化的潛在影響是什么,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南北分化現象體現了中國區域發展問題的復雜性。研究中國區域發展問題需要多維度、多層次的精準觀察,才能得出精準的結論。不會有永遠的領跑者,也不會有永遠的落伍者。西南地區曾經是發展的困難地區,但近年來以成渝為中心的西南地區在南北分化過程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人口分布的調整會顯著弱化南北分化帶來的發展差距。在今后一段時期里,南北差距的影響會通過人口分布調整和北方地區在發展路徑上的自我調適實現相對均衡。從2000年“五普”到2010年“六普”的十年中,全國范圍內出現了四個人口減少的省份,貴州、重慶、四川、湖北,全部是南方省份。2010年到2020年,人口減少省份增加到六個,變成了甘肅、內蒙、山西加東北三省。人口數量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之前我們討論的由于增長速度的變化,以及相對份額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從人均水平的變化以及當地在微觀尺度上調研考察時的感受來看,實際上要比以總量水平所體現的差距小很多。所以,雖然北方省份經濟增長在放緩,如果以人均水平代表的整體生活水平來看,差距感并沒有速度指標感受那么明顯。發展路徑方面,北方省份過去較多以資源型產業為主,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大部分都在北方,在重化工業大發展的時代優勢明顯,近年來在數字化、智能化、生態化的產業發展模式競爭中,難以繼續保持傳統優勢。但在未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進程中,傳統的高碳能源需要轉化為低碳能源,低碳能源同樣在北方省份具有顯著的資源優勢,如果順利轉型,北方省份將會獲得新的優勢。 第三,目前這種分化不會對構建新發展格局產生根本性的負面影響。因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暢通無阻,經濟循環需要的各種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的有機銜接是實現循環的必要條件。顯然,在這個過程中,全國統一的大市場是暢通全國大循環的一個重要基礎。從區域視角來看,不同區域參與循環的基礎在于差異性。目前顯示出的南北間的增長速度上的表現,其背后反映的是結構上的差異。在外部環境沖擊和自身變化條件下,各地區會探索出能夠最大限度發揮自己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和發展路徑。以比較優勢為基礎形成優勢互補格局,也就是國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格局。 三、聚焦三大目標,多管齊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我對南北分化問題的建議如下: 第一,強調完善和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未來的北方不會和南方走一樣的路子。在全國范圍內確定城市化地區、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這種主體功能的劃分就是讓各個地區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F在關鍵是進一步細化主體功能區的劃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來制定相應的政策單元,對于重點開發的地區、生態脆弱地區和能源資源富集地區要有差異性政策。比如現在北方比較困難的內蒙古、陜西、山西、寧夏、新疆這樣一些傳統能源富集地區短期內面臨較大挑戰。未來中國的發展和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能源需求依然要有一定的增長空間,關鍵要把傳統的高碳能源轉化為清潔的低碳能源。從地理上來看,內蒙、吉林、黑龍江、遼寧、甘肅是全國五大風能資源儲量前五位的省份,青海、甘肅、新疆都是太陽能資源儲量居于前列的省份,這些省份現有的結構在主體功能區中轉化,就能夠形成新的產業優勢。 第二,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要在北方地區培育一些中心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地區,形成有一定活力增長的動力源帶動北方地區發展。比如遼寧沿海地區、黃河流域的山東半島、呼包鄂榆、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和蘭州西寧地區等,這些地區未來如果能夠形成一些充滿活力的增長動力源,將在很大程度上扭轉整個北方地區的發展態勢。 第三,以構建“一帶一路”為抓手提升北方地區的開放水平。用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建立好一批內陸經濟實驗區,這些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平臺。包括國家級新區這樣的一些開放發展的平臺,它和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配合在一起,能夠帶動整個北方地區的開放與發展。 第四,圍繞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服務和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現在討論的南北差距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區域協調發展問題。關于區域協調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有過大量的研究,從最早主要討論GDP等經濟指標,現在的共識是聚焦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和人民生活保障水平大致相當這三個方面,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把各地區的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做到均等化,無論北方還是南方,各地區的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的通達程度基本均衡,各地區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大體相當,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得到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就成為新發展格局的題中應有之義。